陶渊明的人生风景
发布时间:2012-03-10 19:04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威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字号:[ ]


 


  《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41岁那年辞官,回到了柴桑县古田舍老屋。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亲朋也围上来叙旧,这使他的心情格外高兴。
  清晨,他踏着挂满露珠的田园小径,听着小鸟的歌唱,无尽的诗意涌上心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在自己庄园的田野上,他时而徜徉在花木草丛之中,时而抬头眺望飘浮的白云,感到从未有过的轻松和闲适。
  从彭泽回到故乡,供他归隐务农的产业虽说少得可怜,但比一般乡邻要富足得多。比如他喜欢的古田舍,就有草屋八、九间,前有桃李争艳,后有榆柳泛绿,还有十余亩良田美池可供耕作。眼前的草屋荒地,当然比不上官府的雕梁画栋、歌台舞榭,可他的心却有了一块栖息的绿地。
  春日到了,该种地了,于是他赶着车,行进在高低不平的山岗下,和农人一起播种;有时划着小船,曲径通幽地荡到落星湖里去风光一番,晚上就在灯下饮酒赋诗,写着《归园田居》等抒发灵性的篇章,陶醉在田园之乐的梦境里。
  不料,在他44岁那年的6月间,一场大火把老屋烧得一干二净,他不得不辞了僮仆,搬进了栗里南村的草庐,过起了简朴的农家生活。
  农事的繁杂,幼子们的嗷嗷待哺,使他体察到农人生活的沉重。50岁刚出头,他就痼疾缠身,成了满头白发的老翁。不过,他一如既往地勤于种植,病势刚好一点,就像老农一样在田垅上躬耕起来,“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的诗句,可以说是他这时的真实写照。春夏之交,全家饥肠辘辘的时候,他就带领妻儿编席子、打草鞋,有时候跟大儿子去寻阳里巷卖蔬菜,碰上运气好,也能灌上瓶谷酒过过酒瘾。
  草木枯萎的秋末,陶渊明的菊圃倒是一派生机盎然。耐寒溢香的篱菊,冒霜吐颖的金孔雀菊,还有一种大立菊,一株花开数百朵,把菊圃打扮得千娇百媚。陶渊明流连菊花丛中一边遐想,一边吐出“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的咏菊新句。
  陶渊明的晚年,到了“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的境地。新上任的江州刺史檀道济听说陶渊明苦得快饿死了,一日带了酒肉亲自造访,又苦劝他出山做官,结果被陶渊明婉言谢绝。没有冒霜吐颖的气质,能够作“田园之乐”的潇洒么?
  到了老年还是一个孩童的秉性,难怪陶老先生贫病交加之时,还能津津有味地为老百姓描绘出一个朝思暮想的桃花源世界。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