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友好城市建设新闻发布会 | ||||
| ||||
时 间:2023-12-1 上午9:00 地 点:日报社新闻大厦11楼西侧融媒体演播厅。 内容简介: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市民政局主要负责人,市发展改革委、民政局、卫生健康委负责人等介绍我市老年友好城市建设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人: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一级调研员 孙玉建 市发展改革委三级调研员 朱可智 市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三级调研员 王建伟 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四级调研员 秦之江 主持人: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邀请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一级调研员孙玉建同志,市发展改革委三级调研员朱可智同志,市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三级调研员王建伟同志,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四级调研员秦之江同志,向大家介绍我市老年友好城市建设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参加新闻发布会的媒体有:上级媒体、网站驻威新闻机构,威海市新闻媒体,威海发布等。 首先,请孙玉建局长介绍老年友好城市建设有关情况。 孙玉建: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好!首先,向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记者朋友表示欢迎,感谢大家对我市老年友好城市建设的关注和支持! 威海是全省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市,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老龄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不断完善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2022年,结合“全龄友好型城市”建设,正式启动老年友好城市建设工作,成立了全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点联系城市建设工作组,建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同志担任召集人、34个部门参与的协调机制,着力叫响“幸福威海·康养福地”养老服务品牌,全力打造能级优、品质高、活力强的老年友好城市样板,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威海实践”。 一、高位推动,科学规划目标路径 坚持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质量、促进城乡服务资源优质均衡配置为主攻方向,聚焦解决老年人“急难愁盼”问题,制定出台了《威海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创建老年友好型城市行动方案》,实施了“1456”行动计划,即1个战略性目标、4个突破性抓手、5项创新性性举措、6大标志性成果。1个战略性目标,就是到2025年,全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制度框架初步建立,老龄事业和产业有效协同、高质量发展,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和健康支撑体系加快健全,老年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4个突破性抓手,就是通过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养老服务体系、健康支撑体系、产业发展体系,深入推进老年友好城市建设。通过扩大城乡养老保障范围、促进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扩面、打造“ai社保”服务品牌等途径,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通过优化服务供给、推进机构社会化改革、提升照护服务能力等途径,健全养老服务体系。通过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进社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方式,健全健康支撑体系。通过推动全产业链业态融合、加强产业招商、加大科技投入、发展康复辅具产业等方式,健全产业发展体系。5项创新性举措,就是通过推进服务体系、体制机制、要素支持、业态模式、适老环境5个方面的创新举措,全面打造老年友好基础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等,为老年人生活增添幸福底色。6大标志性成果,就是集中形成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依六方面标志性成果,着力构建养老、孝老、敬老的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不断增强我市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二、全面发力,“六有”水平整体提升 一是聚焦“老有所养”,打造高质量服务体系。夯实居家服务基础。建立全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整合各类服务机构3503家,“一站式”提供医疗保健、生活照料、紧急救助等200多项服务。目前,平台入网老年人21万人,日均呼叫量达3500余次,累计提供上门服务50余万次,成功实施紧急救助485例。建强社区服务网络。构建区市-镇(街)-村(居)-家庭四级养老服务设施网络,建成镇(街)综合养老服务机构76处、配备社区养老服务设施1127处。推进城乡老年助餐服务,全市建成城乡老年餐桌1107处,日均服务3万人次。提升机构服务水平。全市建成162家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81%以上,机构社会化率达到95.7%,星级养老机构占比达到84%。加强智慧健康养老发展,4个单位入选国家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单位。 二是聚焦“老有所医”,提供专业健康服务。创新发展模式,打造“养中有医”“医中有养”“医养联动”等不同类型的医养结合模式,全市建设两证齐全的医养结合机构40处、老年病专科医院1处,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覆盖率达到100%,培育创建5处省级医养结合示范单位、50处省级医养结合示范镇街。增强服务能力,推进老年医学科建设,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或老年病专业比例达到90%。实施中医适宜技术惠民工程,在全省率先向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免费提供艾灸体验服务,年均无偿投放艾灸礼包10万套。 三是聚焦“老有所学”,搭建终身教育平台。强化政策引领,9部门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培育老年人终身教育活动品牌2个,94项课程资源获评省级优秀社区教育课程资源,年均开展活动320余场次、惠及老年人1.3万余人次。发挥老年大学的带动和引领作用,形成“1所市校+6所区市分校+N个社区老年教育点”的模式。打造特色远教平台,设立“智泉讲堂”公益直播课堂,成功创建全国老年远程教育实验区、全国老年远程教育示范区。 四是聚焦“老有所为”,打造多元社会参与场景。搭建多元就业平台。积极拓展低龄老人就业路径,今年以来,开发面向低龄老年人乡村公益岗5579个,占乡村公益岗的57%,建设21处零工市场,为2000多人次开展特色培训,有效提升低龄老年人从业技能。搭建公益互助场景。在城区,探索“积分养老”,引导活力老年人通过参与社区治理、互助服务等方式获取积分,用积分兑换商品或服务,累计形成积分78.1万分,消费20.7万分。在农村,设立睦邻互助点,为农村高龄、独居、失能等老年人提供探视、应急、转介等服务,文登区“睦邻互助+”经验在全国推广。搭建志愿服务场景。大力推行“志愿+信用”模式,设立信用基金6500多万元,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社区治理、清洁家园、文明宣传等志愿活动,将志愿服务与“海贝分”个人信用积分挂钩,拓展积分兑换、免费保险、优惠公共服务等应用场景,有力提升老年人社会参与热情。 五是聚焦“老有所乐”,建设老年友好环境。建设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将无障碍环境建设与老年人生活环境适老化改造结合起来,新建城市道路、公共建筑和养老机构场所无障碍设施率达到100%。开展老年友好社区创建活动,5个社区被命名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普惠可及的人文环境。构建城乡一体化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市打造46处城市书房、12处乡村书房,增设30处城乡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形成老年人“15分钟阅读圈”。建设友善优待的社会环境。推进孝亲敬老文化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在全社会形成尊老、爱老、助老、敬老的良好氛围。 六是聚焦“老有所依”,培育融合发展的优势产业。加快康养产业发展。推进总投资34.59亿元的康养项目建设,打造高端康养社区,发展旅居养老,接待旅居老年人近4万人次,争创5家省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强化智慧技术应用。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健康养老领域的集成创新和融合应用,形成以威高集团为龙头,以迪沙集团、吉威医疗、达因制药等企业为骨干的医疗器械和医药产业发展格局。依托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国家综合创新试点,研发推广威高集团康复辅助器具,试点打造9个镇街康复辅具社区租赁服务站,直接受益群众2.1万人。 今年以来,围绕实施“1456”行动计划,通过整体谋划、系统推进、行业协同,我市老年友好城市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民政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现场会在我市召开,我市为老志愿服务典型案例获民政部推荐,荣成市适老化改造经验入选《全国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工作推进会典型案例》,环翠区入选省委、省政府养老服务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荣成市政府在省政府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会议上做典型发言,我市成为全省唯一全域创建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创新示范县的市。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孙玉建局长的发布。现在回答记者提问。提问前请举手示意,通报所在新闻机构名称。 记者:市发展改革委在推进老年友好型城市建设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朱可智:市发展改革委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积极实施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决策部署,立足履行职能、服务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养老服务工作,为打造“老年友好型城市”、开展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重点联系城市试点打下坚实基础。 一、强化规划引领。依托组织编制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健全完善养老服务制度体系,搭建发展框架。《威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独立成章,明确提出构建“市-区市-镇街-社区”四级居家养老服务体系,通过增加养老服务设施供给、实施养老服务质量提升工程、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等措施,推动全市养老服务走在全省前列。《威海市“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将打造暖心便民养老服务体系列为重要内容,明确“十四五”时期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工作任务,确定优化养老服务供给、提升养老服务品质、壮大养老服务产业的相关措施,为养老事业和产业的协同发展提供规划引领。从规划中期评估情况看,经各级各相关部门同向发力,全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显著,目前,社区养老机构覆盖率、新建居住(小)区和已建成居住(小)区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达标率、养老服务领域财政预算执行等多项指标均处于全省领先, 二、强化项目支撑。始终坚持项目为王,把抓好普惠型养老项目建设作为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一是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抢抓国家从2020年开始启动普惠养老服务专项行动的政策机遇,主动谋划项目,精心组织筛选,全力跑争资金,先后为普惠养老项目累计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4450万元,充分发挥中央资金在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普惠养老服务中的作用,激发了全市养老市场活力。二是主动探索先行先试。争取原海关总署培训基地转型发展养老服务,列为全国首批培疗机构转型发展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并获批国家2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项目建设,成为全国培疗机构转型养老服务改革试点的第一个成功案例。三是强化项目储备。采取召开养老建设项目专题培训会和举办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宣传解读上级出台的扶持政策及项目申报要点,指导区市和相关部门依据政策要求,组织开展项目策划、包装和筛选上报,实行一对一指导服务,并建立了全市养老建设项目储备库,常态化动态储备多层次养老建设项目,以最大限度地用好用足扶持政策。 三、强化政策保障。为深入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进一步强化养老托育服务体系建设,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统一部署,市发展改革委会同民政、卫健等部门,编制了《威海市“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从我市人口老龄化水平较高的实际出发,统筹兜底线、促普惠、市场化协同发展,确定我市养老事业和产业发展的指标体系,明确任务分工,健全完善规划、土地、财政、投融资、人才等方面的支持政策,以逐步形成兜底供养有保障、普惠需求能满足、中高端市场可选择的养老服务供给体系,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需求。我市“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被国家发展改革委评为山东省两个优秀方案之一。 下一步,市发改委将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决策部署,切实履行“全龄友好城市”建设专班办公室职能,在扩大普惠性养老服务供给、抓好相关领域政策项目保障等工作的同时,统筹谋划、重点发力,积极探索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有效途径,将“老年友好”作为全龄友好型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重点推进,努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颐养,为建设“精致城市·幸福威海”贡献发改力量。 记者:我市高度重视医养结合工作,大力推动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机构发展,请介绍一下,我市在医养结合方面有哪些进展,目前对举办医养结合机构有哪些鼓励政策? 王建伟:近年来,我市全面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健全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积极推动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优势互补、融合发展,先后获批国家医养结合试点单位、省级医养结合示范先行市,所辖4个区市全部获批省级医养结合示范先行区。今年,文登区被评为省级医养结合高质量发展创新引领县,获得省级财政项目资金1000万元。 在推进医养结合发展方面,我市主要有五种模式:一是居家医养模式。依托基层医疗机构组建734个家庭医生团队,每年为老年人提供用药就医指导、转诊预约等基本医疗服务和健康体检、辅助检查、健康评估与指导等健康管理服务,全市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达到87%。二是医养同体模式。推进医疗机构增设养老服务、养老机构增设医疗服务,依托医保、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将优质资源下沉,服务延伸到社区、家庭。全市两证齐全的医养结合机构达到40处,29处养老机构内设医务室、护理站,11处医疗机构在民政部门备案开展养老服务。三是协议合作模式。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建立医疗服务协作关系,通过主动服务、上门服务、预约服务等方式,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基层医疗机构全部与其周边养老机构签约服务,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覆盖率达到100%。四是社区巡诊模式。文登区投入500多万元,为辖区内16处镇卫生院全部配备专业化巡诊车,各镇卫生院成立基层巡诊服务队,每天巡回辖区各村尤其是偏远村庄开展医疗服务,打造“流动卫生室”。五是两院一体模式。有6处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养老院(社区日间照料中心)通过毗邻建设、派驻人员、“拆院墙、建连廊”等方式紧密合作,医院医护人员每日对入住老人进行入户巡视和医疗服务,促进了医养资源深度融合。 对举办医养结合机构鼓励政策。在资金扶持方面,对符合条件的医养结合机构,护理型床位市级一次性建设补助标准为每张床位5400元;内设门诊部、诊所、医务室、卫生所(室)、护理站的养老机构,市级财政给予5万元的开办补助。在机构准入方面,根据威海市民政局等九部门《关于做好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取消后登记备案监管工作的通知》(威民发〔2019〕85号),开办养老机构不再需要取得养老机构设立许可,依法分类做好养老机构登记;具有法人资格的医疗机构申办养老机构,按《关于做好医养结合机构审批登记工作的通知》(国卫办老龄发〔2019〕17号)有关要求办理,不需另行设立新的法人,其单位名称、住所和章程应当符合国家《养老机构基本规范》和山东省《养老机构设施基本配制规范》。公立医疗机构申请设立养老机构的,由所在地民政部门出具《养老机构项目申办联系单》后,向机构编制部门、行政审批服务部门提出主要职责调整和变更登记申请。 记者: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任务。请问我市在构建基本养老服务体系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秦之江:着眼保基本、广覆盖、可持续三个基本原则,通过建立健全“三种机制”,进一步构建基本养老服务体系。一是建立基本养老服务保障机制。出台《关于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建立健全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公办养老机构入住评估和轮候、困难失能老年人居家照料和低收费集中托养、特殊困难老年人分类分级探访关爱服务等制度,加快建成覆盖全体老年人、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基本养老服务制度。加强老年人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政策衔接,重点解决重度失能人员最基本、最刚性的长期照护需求。建立多部门协同联动机制,加强养老服务全流程监管。二是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供给机制。优化基本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补齐城乡养老服务设施短板,增加养老服务供给。着力提升基本养老服务便利化可及化水平,大力实施国家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发展专业化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建成家庭养老床位4895张,为10194名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提供居家上门服务,推进困难失能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3614户。以“政府购买服务+专业机构运营”方式,培育打造“海螺姑娘”分散供养照护新模式,全市建成38处服务站,辐射所有镇(街),1300多名“海螺姑娘”为全市7400余名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提供标准化的“六助”服务。实施政府为特殊困难群众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或集中托养服务,经济困难部分失能、失能老年人享受每月45-60小时居家上门服务或900—1200元的机构住养补贴,年均服务70万人次。三是完善养老服务主动响应机制。以“大数据”技术为支撑,完善全市养老服务信息平台,打造威海市6012349居家养老和便民服务热线,实现智能化、便捷化、精确化的“云养老”服务,着力推动跨部门数据共享。以精准识别、精准服务、精准管理为关键着力点,建立困难老年人精准识别和动态管理机制,细化与常住人口、服务半径挂钩的制度安排,逐步实现从“人找服务”到“服务找人”。 主持人:现场提问就到这里,大家如有其他需要了解的内容,请联系市民政局政策法规科,联系电话:5895586。 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