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好护士”风采展示(三)
发布时间:2023-06-09 11:12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威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字号:[ ]


“因为有你,这个世界更美丽。”在一家医院,一位患者在给医护人员的便笺上写着这样一句话。这句话,作为献给“白衣天使”的致敬词,再合适不过。

为增强护理工作者的职业使命感和荣誉感,营造全社会共同尊敬关心爱护护理工作者的浓厚氛围,市委宣传部、市委网信办、市卫生健康委联合评选出15名“威海好护士”作为典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批“白衣天使”,倾听他们的一线故事。

徐承红

威海市立医院产科副主任护师

用爱迎接新生命,徐承红在这条路上坚定不移地走了26年,她用自己的双手托起5万个新生儿,是大家心中的“徐妈妈”。

“产科护士与其他护士不同,小宝宝不会说话不会表达,护理起来需要更仔细,观察要更细致。”徐承红说。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让徐承红练就了一身本领,能通过孩子的哭声辨别病情,多次为医生提供第一手病情变化依据,赢得抢救时机。

在一次为新生儿洗澡的过程中,旁边新生儿的异样哭声引起了徐承红的警觉。凭借丰富经验,徐承红当即判断这名小婴儿可能呛奶,随时都有窒息危险。她赶忙将手中的婴儿交接给其他护士,然后将呛奶的婴儿侧卧,最终化解了一场风险。

“宝宝今天喝了几顿奶?”“宝宝今天吐没吐?”……在照顾婴儿的过程中,徐承红事无巨细地询问着父母关于婴儿的情况,仔细认真地叮嘱着照护新生儿的注意事项。宝爸宝妈们常常说:“很多细节我们做父母的都没注意,实在太细心了。”

新生命一代又一代传递,徐承红也将“爱的接力棒”传递到年轻产科护士们的手中。工作中,徐承红不仅教导护士们护理婴儿的技术,还引导她们对生命负责。耳濡目染之下,产科护理团队的护理水平愈来愈好,在她们心中,手中抱着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充满朝气的生命,更是祖国的未来和明天的希望。

高巧燕

威海市中心医院护理部主任、主任护师

海拔4000米以上的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地势复杂、昼夜温差大。去年8月,高巧燕受命前往日喀则市支援当地防疫。40多天后,高巧燕完成任务踏上归程,当地百姓自发为其送上了一支“锅庄舞”,送别他们心中无所不能的“高护士”。

“第一个难题就是高原反应。”高巧燕说,当时,作为山东省多支援藏医疗队队长,小队里多人出现头晕头疼等高原反应,氧气不足的环境让高巧燕和队员们行动困难,走两步就要歇下来喘口气。在困难条件下,高巧燕和队员们不仅要为当地居民测核酸,做消杀工作,还要等着自己的核酸结果,“常常一整宿睡不着觉”。

“任务不完成,全体不下岗。”高巧燕以身作则,带领队员们以每天仅休息3个小时的工作强度,完成每天采样1000多管核酸的工作内容,一天下来常常嗓子沙哑、舌头不听使唤……高巧燕的工作态度极大地鼓舞了身边的队员,队员们在连日的疲劳困乏中依然能斗志昂扬。

工作中,高巧燕是病人心中细心的护士,工作之余,高巧燕致力于提高护理科学质量。高巧燕主导完成提高居家糖尿病患者应用降糖药物的规范率品质管理项目,荣获国家大赛护理组一等奖,今年还荣获了2023年“山东好护士”。

唐雪姣

威海市胸科医院肝病科主管护师

一位好护士除了护理专业、细心,还能为患者带去怎样的抚慰?唐雪姣说:“不仅要关注患者的病情,更要帮患者重振信心。”

“太感谢了!胸科医院肝病科的医护团队很专业,唐雪姣护士是好样的!”一次,科室收治了一位外籍肝病患者,来院时,该患者腹胀、食欲不振、肝功能异常,因为语言不通,心情郁郁寡欢。

唐雪姣了解情况后,充分发挥自己英语护理的专业优势,主动承担起外国友人的护理服务。那段时间,唐雪姣一下班就回到家苦练口语,以便熟练准确地为患者做好健康指导。她一边学、一边练,一边向外籍患者耐心介绍同等病例的康复情况,消除患者的孤独感和紧张感,让他身在异国他乡也能感受“家”的温暖,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护理,患者的各项肝功能指标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消失,康复出院时对唐雪姣以及胸科医院的诊疗服务给予高度评价,更是向她竖起了大拇指。

在抗疫过程中,身为胸科医院一名护士,唐雪姣一次次地冲锋在抗疫一线。面对父母的叮嘱,丈夫的不舍,孩子的呢喃,唐雪姣说:“咱要给儿子做个榜样,让他将来也做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

戚小静

经区凤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长、副主任护师

从事护理工作27年,戚小静扎根基层,承担着基层疫情防控、疫苗接种、儿童保健等工作,守护着凤林社区这一方水土一方人。

去年3月,已经连轴转了三个月的戚小静又接到防疫新任务,到指定社区入户采样。此前,戚小静和同事们协作完成了辖区16万人的新冠疫苗接种任务。任务紧到什么程度呢?“打针打到手腕疼,大家都缠上了弹力绷带。”戚小静笑着说。

手腕上缠着绷带,脚上靸拉着鞋子,脱下防护服、面罩和口罩,脸上印出一道辙……经过了一天的工作,戚小静右手已经累得不听使唤,嗓子也哑了,瘫坐在椅子里,用左手拿着筷子,吃了几口方便面。撸起裤腿,戚小静的小腿和脚肿得有点发白。36码的鞋子穿不下,只能靸拉着。“这段时间,爬楼梯爬到腿软,坐在楼梯上半天都爬不起来。”戚小静说。尽管如此,她和同事们互相打气鼓劲,每天一早,照样元气满满出现在核酸检测采样点。

作为一名基层医护人员,戚小静在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共带领团队完成疫苗接种(含新冠疫苗)72443人、143364针次,团队人均注射2.05万针次。正是有了她的这抹“医护白”,守护了凤林社区的百姓们的平安健康。

梁   宁

威海卫人民医院急诊科护士长、副主任护师

与死亡赛跑,抢夺生命的每分每秒,这是梁宁在被称作“生命最后一道防线”急诊科的日常。

今年1月,新冠疫情实行“乙类乙管”后,社会上感染病人的数量短时间内激增。医院急诊科每天的出诊量超三十次,是平时工作量的四倍。

心脏按压、抽血、除颤、做心电图……急诊科内,从出诊到手术室,每一个步骤都关系着病人的生命健康,每一个步骤都不容疏忽。在这样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梁宁和同事们顶着身体疼痛用几人的力量,顶起了科室整个护理工作。

“越忙乱的时候,工作反而越要细致负责,不能出现‘对不上号’的情况。”梁宁说。作为科护士长,梁宁一方面研究制定新的护士排班计划,在保障护士休息的同时保证护士工作效率,又优化病人急诊护理流程,在每一个病床后面显眼位置张贴“观察记录单”,方便护士交接……在梁宁的协调下,科室护士团队人人“身兼多职”,安全高效地完成了护理工作。

护士的休息得到了保障,身为护士长的梁宁却一边吃着药一边在急诊室里忙碌,为了让手下护士多休息,她常常是昼夜连续值班。一直坚持到急诊科所有护士全部康复后,她才回家休息。

从事护理工作19年,梁宁所带领的急诊护理团队,荣获“威海市院前急救大赛三等奖”“环翠区最美护理团队”“环翠区先进护理团队”等荣誉称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