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师节】致敬!生命健康的“守护者”——“威海好医生”风采展示
发布时间:2023-09-21 10:15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威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字号:[ ]


他们见过满怀希望的新生,也见过生命易逝的脆弱;他们为患者挑战着身体的极限,也分享着苦与乐……8月19日是中国医师节,向所有医务工作者致敬!

威海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王凯

无影灯下,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王凯娴熟地操作着手术刀,毫厘不差地切割、游离、缝合,又一台颅脑手术正在进行。

神经外科的疾病往往伴随着危、急、重等特点,王凯经常半夜到手术室做急诊手术,与时间赛跑,甚至有几次连续工作48小时不休息,“这样的手术对患者来说,只有一次机会,我们必须竭尽全力。”

神经外科是解剖最为复杂、学习曲线和培养周期最长的专业之一。脑出血、脑肿瘤、脑外伤,很多病症都足以致命,能在大脑这个沟壑纵横的禁区“动刀子”的人,必须具备精湛的技术和过人的胆识。

在王凯的办公室里,一个大书架上摆满各类颅脑、颈动脉领域的中英文书籍。每天阅读,是他保持了20多年的习惯。此外,他还常常观看国内外专家讲课和新技术手术直播。“对技术精益求精,就得努力学、使劲跑。”王凯说。

多年努力钻研业务、勇于开拓创新,结出了硕果:他率先在威海地区完成脑动脉硬化闭塞低流量搭桥、脑动脉瘤孤立搭桥血运重建、颈动脉复合手术、基底动脉尖动脉瘤夹闭手术、4根枕神经减压功能手术;成功完成烟威地区首例脑动脉硬化、脑缺血搭桥手术。

一次次勇闯“禁区”背后,王凯解释,“只有不断提升完善自我,才能更好地服务群众就医。”

威海市立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王晓东

一踏进手术室,市立医院麻醉科副主任王晓东和同事们就开始了紧张而忙碌的准备工作。他们需要检查各种设备仪器功能是否正常,还要准备各种药物,每种药都要提前抽到针管里并贴上标签备用。“这样的准备工作必须在患者进入手术室前完成,每次大概半个小时。只有手术前准备充分,才能临危不乱。”王晓东说。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可能会认为麻醉医生是“打一针就走”。事实上,远不是大家想得那么简单。手术前,麻醉医生要了解患者的病历以及各项生命体征指标;术中,全程守在手术台旁,及时处理各种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的情况;术后,送患者到麻醉复苏病房,监护患者直至苏醒、生命体征稳定后,再将患者送回病房。王晓东说:“一台手术中,麻醉医生往往最早进手术室,最晚离开。”

医学界曾有言,手术医生“管病”,麻醉医生“管命”。足见麻醉医生在手术过程中的重要性,这也要求他们有着全面的医学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手术成功与否,不只是主刀医生的事情,也需要麻醉医生准确用药,以保证患者生命体征的稳定。”王晓东说,手术有大小,麻醉无大小。无论哪种手术,麻醉都要严格进行。

在麻醉科,日均六七十台手术是常有之事,麻醉医生从早上8点半到晚上下班,一刻都不敢放松。王晓东说:“我们常常见不到太阳,但是每一场手术的成功,都是照亮大家心里的阳光。”

威海市文登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神经内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吕院华

不管是在科室、家里还是路上,吕院华的电话格外多。手机铃声一响,寒暄几句后便能听出来,是她的患者。有人问她:“总是这样接电话,你不烦吗?”吕院华笑着回答:“患者对我们的信任,才是我们不忘初心向前走的动力。”

神经内科的病症大部分是老年病、慢性病,需要长期服药治疗、定期检查。呼吸系统的疾病大多病因复杂,病程进展快。因此,每次接诊,吕院华都主动把电话号码留给患者,定期电话回访,询问病情症状,提醒注意事项。她常说:“患者以生命相托,要对得起这份信任。”

怀着对医学工作的满腔热情,吕院华每天不是在门诊,就是在查房,或是学习各种医学文献,一刻也闲不下来。熟悉吕院华的人都知道,她查房非常认真。她会认真观察病人的点滴变化,了解更多细节。一位脑梗患者说:“我去了很多地方,到过很多医院,但没有一位医生像您一样检查得这么仔细!”

“医学的温度,是从一颗心到另一颗心的温度。”吕院华说,医生和患者之间,互相珍惜、互相给予,这样的医学才是温暖的,这样的治愈才是最有效的。

山东省文登整骨医院四肢创伤科(五)主任、主任医师——孙晋客

在电视上,我们时常会看到这样的魔术,魔术师将装在箱子里的演员手脚“分离”,一拼一合后,演员又完整地从箱子里走出来。现实生活中,孙晋客也是一名“魔术师”,将断裂成各种样式的骨头拼合、“组装”,还原成正常模样,让伤残甚至脱离身体的肢体重获生机。

没有重复的工作,每天都充满挑战。在孙晋客看来,骨科的患者集急难险重于一体,每个人的受伤情况千差万别,随时考验医者的应变能力。这就需要医生掌握更多、更全面的技术,并具备协调多科室合作的能力,让患者有机会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孙晋客常说,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勤学多看,这样才能在挑战来临时做到临危不惧、随机应变和“心灵手巧”。“好的骨科医生一定是谨慎且精益求精的,必须不断接受新的知识和方式,从而真正让患者受益。”孙晋客说。

在孙晋客的办公室内,专业知识书籍随处可见,窗台上还放置着几个骨头模型,闲暇之时,这些书籍和模型就是他的放松“神器”,时不时拿起来翻看一番或者组装一下。他总是通过反复琢磨和组织讨论、结合手术过程和治疗效果,对治疗方案进行完善。

从医20多年来,孙晋客有着“独门”的评判和自省标准。他表示,手术做得好不好、患者满不满意,“看脸”就知道。创伤骨科的病人大都疼痛严重,入院时面容痛苦忧愁、惧怕手术、担心效果,家属也都愁眉不展。术后一两天再看,绝大多数患者表情舒展、谈笑风生,能够无痛入眠,部分患者可以下地活动。患者和家属的微笑就是对医护团队最大的肯定。

荣成市港西镇鸡鸣岛村卫生室乡村医生——孙德连

早上6点,孙德连就穿梭在鸡鸣岛的小路上。这是57年来,孙德连和岛上老百姓雷打不动的约定。

鸡鸣岛不大,0.31平方公里,孙德连是岛上唯一的乡村医生。他的家离卫生室不到200米,只要村民有需要,他都是随叫随到。好几个除夕,孙德连都是连夜出诊,初一早上家人吃过饺子,他才带着一身寒气回到家。

岛上没有B超、胸透、CT等检查仪器,更没有分科诊疗的医生,他必须具备独立诊治和判断各种病痛的能力,为此,上世纪80年代,孙德连通过函授学习,取得了医学专业的大专文凭。鸡鸣岛现有村民以老人居多,他为每一位老人建立了完整的健康档案:谁的血压有多高,谁的血糖需要控制,谁的药马上就要吃完了,谁行动不便需要去家里问诊,这些工作日志不需要本子,都刻在他心里。

多年来,孙德连行医从不收取挂号费、诊疗费,仅收取药费,对贫困家庭还垫付药费,时间久了,到底垫付了多少,他也记不清了。

除了探亲、生病外,孙德连很少出岛。他不在的日子,淳朴的村民们总会念叨着他的好。“不管是谁,什么时间找他,都是随叫随到。”“他不在岛上,我们都不敢生病。”“俺这医生真的是特别好。”

孙德连是个沉默寡言的人,几十年来,他说过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先做人,再行医。

“你有技术有能力,完全可以多挣点钱。”有人劝孙德连放弃当村医。他总是摇摇头,比起村民的需要,挣钱并不那么重要。“再说了,这些年上上下下都在努力,改善乡村医生的待遇保障,自己心里暖着呢。”孙德连说。

威海市胸科医院肝病二科医疗组组长、主治医师——李金娥

“别担心!来,让我看看化验单……”7月12日一早,李金娥就像邻家大姐一样亲切地招呼患者,仔细问诊查体。

对待每位患者的疑问,李金娥都耐心解答。一名患者确诊后,情绪非常低落,态度消极,一度拒绝治疗,甚至想要放弃生命。“首先要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李金娥耐心倾听,并循循善诱地开解,为患者仔细分析病情,讲解治疗用药以及疾病预后,鼓励患者放下勇敢面对,积极配合治疗。

经过一个多月的耐心检查和对症治疗后,患者病情稳定,康复出院。出院后,患者专门给李金娥写了一封感谢信,内容情真意切。在之后的每次回诊,患者都只“点名”李金娥接诊复查。

像这样的暖心时刻数不胜数。在李金娥看来,真正为患者着想,让患者信任医生,才是一名医务工作者的出发点。

在李金娥和同事的努力下,近年来,市胸科医院新技术新项目越来越多,人工肝、肝穿、血滤、腹水回输等递次出现,医院收治的近40%的乙肝患者可实现临床治愈,几乎所有丙肝患者治愈。李金娥表示,这正是作为医生最值得欣慰的时刻。

威海卫人民医院党委委员、副主任医师——李新刚

近日,在上海举行的第16届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分会上,李新刚被选为肛肠专家工作组专家委员,这是对他专业技能的肯定。

每天早上7时,他总是第一个踏进肛肠科病房,巡视病房危重患者、跟当班医生了解夜班情况,7时30分交班结束,8时准时进入手术室,随后开始一天的忙碌。

曾有一名来自乳山的低位直肠癌患者,年过七旬,就一个愿望——宁可不治病,也要保留肛门。面对老人恳求的眼神,李新刚为患者施行开展我市首例taMIS手术(经肛直肠微创手术)。寂静的无影灯下,2个小时过去了,手术顺利,早期癌的局部全层切除,保留了患者肛门功能。至今,威海卫人民医院肛肠科已熟练开展包括ISR等低位直肠癌保肛的全部术式。

如今,威海卫人民医院肛肠科结构科学完善,形成了痔瘘裂学组、内镜学组、腔镜学组,各学组优势互补,将以优质技术最大化服务好患者。

威海卫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副主任医师——谷柏

作为感染科的常见病种,“发热待查”对感染病专科医生是个挑战,这正是谷柏每天需要面对的。

过去,很多人看到感染科就躲得远远的,怕被“传染”。其实,感染科范围很大,包括传染病及没有传染性的感染性疾病。谷柏介绍,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学科,因为发热只是症状,致病原因和感染、肿瘤、风湿免疫病、血液病都可能相关,找不到病因,不清楚发病机制,病人就会持续发热,有的病情十分凶险,甚至危及生命。“发热待查”往往都是这些长期诊而未决、治而未愈的疑难杂症。

在威海卫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患者数量大,还有不明原因的发热,以及兜兜转转好多科室都“治不好”的疑难杂症。找不到发热病因的,就推荐去感染科看看。“感染性疾病,难的不是治疗,是诊断。”谷柏说。

感染性疾病分布于人的全身,要成为优秀的感染科医生,单熟悉一个人体器官相关的疾病是不够的,需要具备整体思维能力和多学科合作能力。这就要求医生注重不同学科间的交叉,因此感染科更像专科中的全科。

“发热待查”是感染性疾病领域临床思维训练皇冠上的一颗明珠,一个“待”字饱含了谷柏和同事们寻找发热病因征途中的艰苦探索、勇于创新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谷柏说,“作为直接与传染病搏斗的战场,感染科的医者仁心,从来不是说说而已。”

威海市中医院治未病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宋国政

从医26年,宋国政一直致力于把中医治未病的优势惠及群众,牵头成立我市首家中医治未病学会,构建了中医治未病学术平台。

头疼、痛风、颈椎病、神经痛……在市中医院治未病科,结合自己所学所悟,宋国政为各种患者带去健康的希望。因为他医术好、为人和蔼,许多“老病号”和他处成了“老朋友”。

“后背就如同被绳子绑住一样,特别难受。”数月前,从事财务工作的韩女士因手臂麻木、头晕、血压飙升等症状来到中医院就诊。当时,为了能睡个安稳觉,韩女士每天需要服用止疼药才能入眠。

望闻问切一番后,宋国政辨证韩女士的病因是颈椎压迫神经所致,对她进行了正骨治疗。不需借助外力,只通过手部的技巧和娴熟的技艺,就将韩女士错位的颈椎恢复到原位,疼痛感大大减轻。

韩女士的康复路是宋国政治疗众多患者的一个缩影。以“辨证论治、辨病论治、辨经论治、辨构论治”临证四要旨为理念,以“各类针具、中药、手法相结合,身心一体化”的中西医综合治疗方法为主要治疗手段,在宋国政的治疗下,许多疑难杂症患者免去了手术痛苦。

术精岐黄,救死扶伤,妙手回春,大爱无疆。“科室将始终坚持患者至上,坚持人性化服务,把用心认真诊治、服务好每一位患者作为理念,做让患者满意的科室。”宋国政说。

威海市立医院脊柱骨科主任、副主任医师——陈聪

如果说选择从医是因为童年的梦想,那么选择成为一名骨科医生,来源于陈聪的常年努力。

与其他外科医生不同,骨科医生要有极强的动手能力、会“十八般武艺”,这使得陈聪在从医过程中,不断进修,逐步夯实脊柱外科理论与技能,取得扎实的业务功底。

骨科医生技术好不好,患者最有发言权。一位年轻女患者因颈椎管内形成血肿压迫脊髓导致四肢瘫痪,一度失去活下去的信心。患者入院后,陈聪带领团队通过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成功为其进行了血肿清除、椎管减压治疗。以为这辈子都要瘫痪在床的患者,经过一年的恢复,居然走着到医院来看望陈聪。

经过20余年的探索与实践,如今,陈聪不仅能够很好地对脊柱脊髓疾患及颈肩痛、腰腿痛等运动系统慢性损伤进行诊治,还擅长脊柱微创技术治疗脊柱骨折、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等。

为了普及脊柱科普知识,引导人们维护自身脊柱健康,工作之余,陈聪还是健康科普义务宣讲员。他的足迹遍布市区众多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及社区。“未病防变,防患于未然。改变日常生活中的不良习惯,对于维护脊柱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陈聪说。

威海市妇幼保健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郑新琳

呼吸内科作为呼吸系统疾病首诊科室,一直战斗在最前线。作为我市三甲医院的呼吸内科医生,今年以来,郑新琳几乎没有休过假,不是在门诊就是在病房,黑白连轴转。

“大爷恢复得很好,要继续好好照顾。”这几日,一位80多岁的患者来到呼吸内科复查,诊察后郑新琳不忘叮嘱家属注意事项。仔细回想老人家刚来住院的场景,郑新琳直言捏了把汗。

今年年初,老人家来到呼吸内科住院,当时“气也不能喘,躺也躺不下”,急坏了家属。郑新琳接管患者后,发现患者重症肺炎合并心力衰竭,马上为其采取抢救治疗措施。在郑新琳的仔细诊治下,80多岁的患者病情逐渐稳定,后期康复出院。

“忙的时候,一天接诊100多位患者,住院病房常常没有床位。”郑新琳说,即便再忙再累,也要将患者放在第一位。

转眼到了8月,郑新琳和呼吸内科同事们依然忙个不停。“在常态化救治病人的同时,我还在探究呼吸介入技术,为晚期肿瘤患者等带去健康希望。”郑新琳说。

荣成市石岛人民医院办公室主任、副主任医师——高伟

急诊科医生不仅需要有专业的业务能力,还要有快速反应和强大抗压能力。在26年医学生涯中,高伟与急诊科相伴已有10余年。

扎根急诊一线,高伟已记不清从死神手里挽救回多少患者。面对农药中毒的患者,高伟寸步不离,亲自用药、随时观察,帮助患者拥有“二次生命”;面对困难独居肝硬化大量腹水患者,高伟长期坚持入户为其进行腹腔穿刺放液,风雨无阻定期复诊,坚持数年;在暴雨车祸急救时,他不顾个人安危钻到患者车内,将病人从变形的车中救出,自己却被多处划伤;跟随救护车急救病人,为了节省时间,他将住在6楼的80公斤老人背下,他成为“最美背哥”。

从穿上白大褂那天起,“治病救人”的初心他从未忘却。26年的坚守,不论面对多复杂的病情、多紧急的任务,他都第一时间冲锋在前。“最长一次,连续工作36小时,后期站都站不稳。”高伟说。

随着年纪越来越大,从事高压急救工作越来越吃力,高伟开始接手行政工作。即便如此,他也没有放弃一线急救工作,每周保持在急诊科接诊2天,继续履行着医生的神圣职责。

乳山市人民医院超声科副主任——崔亚

今年5月,一则“乳山女医生雨中跪地抢救突发心梗老人”的短视频播放量达12.3亿次,引发全网点赞关注。这位感动全网的乳山女医生,正是崔亚。

雨中跪地施救,崔亚说自己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我是医生,我要为病人争取每一秒,时间就是生命!”

5月4日早上7时30分许,正下着小雨,上班途中的崔亚路过医院门前的公交站点时,发现一位老人神情不对。正当她心里犯嘀咕时,老人突然倒地。出于医生的本能,她赶忙上前询问,发现老人呼吸微弱后立即拨打了120。

“老人抽搐了几下后,完全失去了意识,呼吸也慢慢没了。”情况紧急,虽不是临床大夫,但她顾不上多想,丢掉手中的雨伞,立即为老人进行胸外心脏按压。

一下、两下、三下……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崔亚越来越吃力。大约5分钟后,老人慢慢有了意识,也恢复了呼吸。见老人好转,崔亚悬着的心慢慢放下,为老人撑起雨伞,等待救护车的到来。

后经了解,这位老人入院后被诊断为心梗,正是崔亚在短短10分钟里的有序急救,才为老人抢救赢得了宝贵时间。

这件事后,崔亚没有和别人提及,和往常一样投入到工作中。直到老人的子女在网上寻找,崔亚的感人事迹才被人们知晓。

从事B超工作十余年,崔亚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服务理念,把一腔热血都奉献给了医疗卫生事业,先后多次获得“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威海市环翠区鲸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基层副主任医师——梁永江

是医生,也是基层干部,梁永江常笑称自己是新时代的“赤脚医生”——走街串巷,服务邻里。

多年来,梁永江的手机始终24小时开机,随叫随到。梁永江带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同事们走遍社区义务出诊,并为辖区居民解读医疗相关政策。首创了居民健康管理“3+1+x”模式,将社区每位居民的健康状态都成功纳入“视野”中。

随着家庭医生签约工作不断延伸,梁永江也成为1700多名城镇居民的签约家庭医生,入户义诊、随访成了他的工作常态。所在团队共创建居民档案39000余份,电子档案建档率80%,档案动态管理18650份;更新档案26000余份,更新率66.6%。

在抗击疫情战场上,梁永江主动请缨,自愿前往集中医学隔离点工作。他说:“无论是党员还是医生,哪个身份都告诉我,应该上。”

在隔离点工作期间,他带领消杀组每日至少3次进入隔离区,为观察人员递送饮食或其他生活物品,检测体温,询问健康状况和心理状况,同时进行环境消毒、卫生清扫,收集各种垃圾,严格分类处置并做好观察记录。

对于梁永江而言,最重要的荣誉不过是社区居民和隔离人员郑重的一句:“梁医生,谢谢您!”

威海市中医院肛肠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韩冰

“做一次手术,树一面旗帜,赢一方口碑。”这是韩冰经常挂在口头的话。

从医12年,“80后”医生韩冰从年手术量80例发展到年手术量千余例。他深挖中医药在肛肠领域的优势,做精做强特色专科,探索了一套有效的肛肠中医治疗技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

常有外地患者慕名求医。“跑遍北京医院,都不能治好我的难言之隐,多亏了韩冰大夫。”40岁的患者林某说,一次因肛肠疾病高烧不退,他经人介绍联系到了韩冰。在仔细看完林某的医学影像后,韩冰认为可以在不开大刀的前提下中西医结合治疗,不仅能根治疾病,还可有效保护肌肉,改善后期生活质量。

听完韩冰的诊断,林某立即从北京买票到了威海。住院后,韩冰对他进行了急症脓肿切开置管引流和肛瘘保留括约肌根治术。做完手术,林某明显感觉疼痛症状缓解,体温恢复正常。20天后,林某康复出院。

“肛肠病人,能挺则挺,能拖不治,治则必重,这是很多人的传统观念。”韩冰说,对于肛肠医生来说,纠正患者不良认知,以先进技术结合中医优势,减轻患者痛苦是他不懈的追求。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