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应急知识--虫咬蜇伤 | ||||
| ||||
本组疾病多由蚊、蠓、蜂、蝎、蜈蚣、蜱虫等咬蜇伤引起。虫咬伤和虫蜇伤后可发生局部伤口损害、毒液注入人体所致的局部和全身中毒和(或)过敏性损伤。 临床表现 1.蚊、蠓叮咬:因人而异,叮咬处出现针尖至针帽大小的红斑疹或瘀点,也可表现为水肿性红斑、丘疹、风团,自觉瘙痒。 2.蜂蜇伤:常发生于暴露部位,如头面、颈项、手背和小腿等。轻者可出现刺痛、灼痒感,局部红肿还可出现水疱。重者出现畏寒、头痛、恶心、呕吐、烦躁等全身症状或抽搐、肺水肿、昏迷、休克,甚至死亡。 3.蝎蜇伤:蜇伤后局部即刻剧烈疼痛,伴明显水肿性红斑、水疱和瘀斑、坏死,甚至引起淋巴管炎或淋巴结炎。伤病员伴有不同程度的头痛、头晕、恶心、呕吐、流涎、心悸、嗜睡、喉头水肿等,甚至是呼吸麻痹而死亡。 4.蜱虫咬伤:叮咬部位常见于眼皮、耳朵、前后肢内侧等,叮咬处会充血、水肿等急性炎症反应。全身反应有发热、寒战、关节痛、淋巴结肿大和流感样症状,肌肉麻痹甚至瘫痪、严重者引起死亡。 急救与护理 1.急救原则 (1)蚊、蠓叮咬:外用1%薄荷或炉甘石洗剂、樟脑搽剂,瘙痒明显可口服抗组胺药。 (2)蜂蜇伤:蜂蜇伤后立即将毒刺拔出并挤出毒液,用水清洗后局部冷湿敷。 (3)蝎蜇伤:立即绑扎肢体,清除局部毒素,阻止毒素的继续吸收,给予止痛等对症措施。 (4)蜱虫咬伤:咬伤后应尽快去除蜱虫,切勿蛮力拔出蜱虫,否则容易引起口器断裂甚至撕裂皮肤。 2.急救措施 (1)蚊、蠓、蜂、蝎咬蜇伤的急救措施 立即用止血带扎紧被蜇部位的近心端或放置冰袋并尽量将毒液吸出,用清水、肥皂水或稀氨水清洗伤口,再用碳酸氢钠溶液冷湿敷以中和酸性毒汁。尽可能确定蜇伤的虫类,黄蜂毒液呈碱性,可用1%醋酸或食醋弱酸性液体洗敷伤口。伤口如有蜇刺,用尖头镊子或尖针、刀片等从皮肤外的毒囊前顺势向后将毒刺挑出再行创面处理。在野外无法找到针和镊子时,可用嘴将刺在伤口上的尾刺吸出,不可挤压伤口以免毒液扩散。 局部处理:大多数昆虫咬伤引起轻度肿痛,局部红肿处可用炉甘石洗剂或白色洗剂以消散炎症。红肿严重伴水疱渗液时,可用3%硼酸水溶液湿敷。 (2)蜱虫咬伤的急救措施 蜱虫咬伤后若强行拔出蜱虫容易导致口器断裂甚至皮肤撕裂,可以将乙醚、乙醇、石蜡油或凡士林等涂在蜱虫头部或在蜱虫的旁边点燃烟头、蚊香,数分钟后蜱虫自动松口,再用镊子轻轻拉出,取出虫体后,再用碘酒、75%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蜱虫叮咬后一定要多加重视并观察身体情况,如出现发热或叮咬处皮肤红、肿、破溃及红斑等症状,要及时就医。 健康教育:注意环境卫生,夜间关好门窗,防止昆虫飞入;户外活动时加强防护,尽量避免穿花色或鲜亮的衣服;发现周围有蜂围绕时,切忌跑、动、打、先静止不动再慢慢退回,等蜂走后及时撤离。如遇蜂群,保持冷静,慢慢移动,避免拍打或快速移动。如无法逃离,就地趴下并用手抱住头部加以保护。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