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冷损伤,也称冻伤,是低温作用于机体引起局部乃至全身的损伤,手足、耳鼻部及面颊部是最常发生的部位。冻伤可分为两类:一类称非冻结性冻伤,由10℃以下至冰点以上的低温加之潮湿条件所造成,如冻疮、战壕足、浸泡足等;另一类称冻结性冻伤,大多发生于意外事故或战时,由冰点以下的低温(一般在-5℃以下)所造成,发生冻结,形成冰晶体,这是区别非冻结性冻伤的病理特点。根据损伤的范围分为局部冻伤(又称冻伤)和全身冻伤(又称冻僵),冻僵又称意外低体温,常发生于暴风雪、冰水环境中,指处在寒冷环境中的机体中心体温(CBT)低于35℃,伴有神经和心血管系统损伤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疾病。 二、临床表现 1.非冻结性冻伤 (1)冻疮:是最常见的非冻结性损伤,由于反复低温暴露引起的慢性真皮血管炎,毛细血管系统出现功能障碍。冻疮好发于手指、手背、足趾、足跟、耳郭、面颊,局部表现为红斑、水肿,伴大小不等的结节,感觉异常、灼痒、胀痛,有时出现水疱,水疱破溃后形成浅溃疡,渗出浆液,可感染化脓。 (2)战壕足:是长时间在潮湿、寒冷地区站立不动或少动引起的非冻结性损伤,多发生在陆军战壕中。 (3)浸泡足:是长期浸渍于寒冷水中所引起的局部损伤,多见于海员和海军官兵。 2.冻结性冻伤 (1)局部冻伤:常发生在鼻、耳、颜面、手和足等暴露部位。患处温度低、皮肤苍白、麻木、刺痛。局部冻伤可分为反应前期、反应期及反应后期。 1)反应前期(前驱期):系指冻伤后到复温融化前的阶段,主要临床表现有受冻部位冰凉、苍白、坚硬、感觉麻木或丧失。由于局部处于冻结状态,其损伤范围和程度往往难以判定。 2)反应期(炎症期):为复温融化过程中及之后的阶段。冻伤范围、程度逐渐明显。其冻结性冻伤按严重程度分为I~IV度。 3)反应后期(恢复期):系指I、II度冻伤愈合后,或II度冻伤坏死组织脱落后肉芽创面形成的阶段。可出现冻伤皮肤局部发冷,感觉减退或敏感。对冷敏感,寒冷季节皮肤出现苍白或青紫,痛觉敏感,肢体不能持重等,这些表现系由于交感神经或周围神经损伤后功能紊乱所引起。 (2)全身冻伤(又称冻僵):①轻度,患者表现疲乏、健忘、多尿、肌肉震颤、血压升高、心率和呼吸加快,逐渐出现不完全性肠梗阻。②中度,患者表情淡漠、精神错乱、语言障碍、行为异常、运动失调或昏睡。体温在30℃时,寒战停止、神志丧失、瞳孔扩大和心动过缓。③严重,患者出现少尿、瞳孔对光反射消失、呼吸减慢和心室颤动;体温降至24℃时,出现僵死样面容;体温≤20℃时,皮肤苍白或青紫、心搏和呼吸停止、瞳孔散大固定,四肢肌肉和关节僵硬,心电图或脑电图示等电位线。 三、急救与护理 (一)现场急救 1.迅速脱离寒冷潮湿及低温环境和冰冻物体将冻伤者移入温暖环境,脱掉潮湿寒冷的衣服、鞋袜。衣服、鞋袜等冻结不易解脱者,可立即用温水(40℃左右)使冰冻融化后脱下或剪开。 2.迅速复温伤后2h内,在现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快温水复温是急救的关键,能减轻局部冻伤,有利于全身冻伤复苏,严禁火烤、雪搓、冷水浸泡或猛力捶打冻伤部位。快速复温方法包括用40~42℃恒温温水浸泡肢体或浸浴全身,水量要足够,需要在15~30min内使体温迅速升高至接近正常;肢端转红润、皮温达36℃左右为宜。不可浸泡过久,以免增加组织代谢,不利于恢复;浸泡时可轻轻按摩未损伤的部分,帮助改善血液循环。全身冻僵浸泡复温时,一般待肛温恢复到32℃左右,即应停止继续复温,因为停止复温后体温还要继续上升3~5℃。如患者感觉疼痛,可用镇静剂或止痛剂。 3.心搏骤停者应及时实施心肺复苏。 4.健康教育宣传冻伤的预防知识。在寒冷环境中要注意防寒、防湿,保持衣着、鞋袜等干燥,沾湿者及时更换;要适当活动,避免久站或蹲地不动;尽可能减少暴露在低温中的体表面积,外露部位适当涂抹油脂。平时加强锻炼身体,增强耐寒能力,补充营养,提高机体抵抗力。对可能遭遇酷寒,如进入高海拔或高纬度地区的人员,应事先进行冷水浴、冰上运动等耐寒训练。患过冻疮者,特别是儿童,寒冷季节应在手、足、耳等部位涂擦防冻疮霜剂,并注意保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