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应急知识--毒蛇咬伤 | ||||
| ||||
蛇咬伤多发于夏、秋两季。蛇分为无毒蛇和毒蛇两类。无毒蛇咬伤只在局部皮肤留下两排对称的细小齿痕,轻度刺痛,无生命危险。毒蛇咬伤后一般常有一对较深的齿痕,蛇毒注入人体内,引起全身中毒症状,甚至威胁生命。 按蛇毒性质的性质及其对机体的作用可分为四类:神经毒素、血液毒素、细胞毒素和混合毒素。神经毒素对中枢神经和神经肌肉节点有选择性毒性作用,可引起肌肉麻痹和呼吸肌麻痹,常见于金环蛇、银环蛇咬伤;血液毒素对血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及组织有破外作用,可引起出血、溶血、休克或心力衰竭等,常见于竹叶青、五步蛇咬伤;细胞毒素作用于细胞间质、血管和组织,易经淋巴管和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而出现全身中毒症状,多见于眼镜王蛇等;混合毒素兼有神经、血液及细胞毒素特点,如蝮蛇、眼镜王蛇的毒素。 临床表现 局部表现:局部伤处疼痛,肿胀迅速蔓延,淋巴结肿大,皮肤出现血疱、瘀斑、甚至局部组织坏死。 全身表现:全身虚弱、口周感觉异常、肌肉震颤、或发热恶寒、烦躁不安、头晕目眩、言语不清、恶心呕吐、吞咽困难、肢体软瘫、腱反射消失、呼吸抑制、最后导致循环呼吸衰竭。部分伤病员伤后可因广泛的毛细血管渗漏引起的肺水肿、低血压、心律失常;皮肤黏膜及伤口出血,血尿、尿少,出现肾功能不全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急救原则:迅速辨明是否为毒蛇咬伤,分类处理;对毒蛇咬伤应立即清除局部毒液,阻止毒液继续吸收,拮抗或中和已吸收毒素;根据蛇毒种类尽快使用相应的抗毒蛇血清;防治各种并发症。 院前急救措施: 1.脱离,立刻远离被蛇咬伤的地方。 2.识蛇,尽量记住蛇的基本特征,如蛇形、蛇头、蛇体和颜色 3.解压,去除受伤部位的各种受限物品,如戒指、手镯、脚链、手表等,以免因后续的肿胀导致无法取出,加重局部伤害。 4.镇定,尽量保持冷静,避免慌张、激动。 5.制动,尽量全身完全制动,尤其受伤肢体,伤口相对低位(保持在心脏水平以下) 6.冲洗,现场用大量清水冲洗伤口及其周围皮肤,挤出毒液;有条件的用0.05%高锰酸钾或3%过氧化氢反复冲洗伤口,清除残留的毒液和污物。伤口较深者,可切开或三棱针扎刺伤口周围皮肤(若伤口血流不止,则不宜切开) 7.伤肢绑扎,立即用布带等绑扎伤肢近心端,松紧以能阻断淋巴、静脉回流为度。每隔30min松解绑扎一次,每次1-2min,以免影响肢体血液循环,造成组织坏死。一般在医院开始有效治疗(如注射抗蛇毒血清、伤口处理)10-20min后可去除绷扎。 8.止痛,将伤肢进入4-7℃冷水中,3-4h后改用冰袋冷敷,持续24-36h,如有条件,可给予对乙酰氨基酚或阿片类口服止痛药,避免饮酒止痛。 9.呼救,呼叫120,尽快将伤者送至医院。 健康教育:宣传毒蛇咬伤的有关知识,强化自我防范意识。在野外作业时,做好自我防护,如戴帽子、穿长衣长裤、穿雨靴、带橡胶手套等;随身携带蛇药片,以备急用。勿轻易尝试抓蛇或玩蛇。露营时选择空旷干燥地面,晚上在营帐周围点燃火焰。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